云生雾散处,诡谲战船寻;黄海炮声烈,长惊来者心。甲午战争已经结束,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影响却没有消失。5月11日晚7点,由校学生工作部主办、校学工助理办公室承办的第502期人文讲座“甲午殇思——1894”在5教B-002成功举办。海军史研究会会长、定远号纪念舰策展总监陈悦老师带我们进一步探寻那段远去的岁月。
炮火纷飞人流离,这场大海战深深影响了两个国家的命运。讲座伊始,老师借用几部描述甲午战争的文艺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其实对敌人的形象是很模糊的——民族感情在,但对史实并不了解。战争的爆发,其实必然,也是偶然,主要是中,日,朝三国面对近代化大潮来袭时态度不同所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进入全面近代化改革阶段,妄图运用近代国际法突破东亚世界旧有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为此,日本在内政、外交上都下足了功夫,甚至还有普通民众打入中国内部,观察中国社会的民风民俗以供研究。
这场战争始于1894年,结束于1895年,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为它画上了形式上的句号。但其实日本从1871年开始就不断向大清提出挑战,可谓蓄谋已久。在海战中,中国的定远号和致远号由于火力所限并没有发挥出想象中的威力,不少爱国将士永远留在了大海里。当情况越发严重时,1895年3月10日,李鸿章赴日议和,签订《马关条约》,台湾爱国人民曾奋起抗争,但最后失败。甲午战火至此熄灭。
战争结束,硝烟却并未彻底散去,它带给中国人民的伤痛无比深重。中国的大国地位被彻底颠覆,并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向日本赔款,中国本息共还五亿余银元,可以说切断了中国几十年发展的可能性,影响极其深远。老师总结道,这次失败彻底惊醒了近代中国人,也为我们提供了永恒的警鉴。不忘警钟长鸣,不忽视民族的精神脊梁。与甲午战争的许多细节仍旧在历史中沉睡,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叹息,也有鼓舞,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人士,值得我们永远追悼。
这讲座为我们提供了看待甲午战争的新视角,同学们十分投入,座无虚席。在提问环节,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现代化的战争,要更多地考虑兵器和战术的问题,不能仅仅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海军也不仅仅是国防军种,更是商业军种,为国家拓展海外利益。譬如亚丁湾护航就充分地展示了海军的价值。
最后,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沉默的甲午》《甲午海战》《黄海大战》等书籍,与湖工学子共勉。